近幾年,國有企業改革的浪潮,拉開了水務行業大整合、大變革的序幕。然而,隨著水務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入,整體冗員與結構性缺員及企業冗員分流、退出機制的缺失導致的生產效率低下、人力成本過高、企業無法吸引高科技人才、員工能進不能出,管理人員能上不能下,員工隊伍缺乏危機意識和競爭意識,各項管理制度難以發揮應有的功效等問題日漸突出,越來越多的水務企業發現,合理配置人力資源結構迫在眉睫。
現狀分析
目前水務企業人力資源配置失衡主要表現為以素質與工作不相適應、知識技能不足、思想覺悟不高、超編富余人員構成的冗員,與高素質人才缺失導致的結構性缺員兩方面。但是單單分析企業冗員、缺員的數量是不夠的,而是要深層次分析人員的具體構成和具體情況,以便于制定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。
# 解決方案 #
1、和諧穩定是前提、轉變觀念是基礎。由于企業性質的歷史問題,轉變員工 “就業靠國家、安置等企業”的陳舊觀念是人力資源再配置的基礎。對于為企業做過突出貢獻的老員工們,結合人員意愿,通過內部顧問/導師聘任制、退居二線、提前退休等方式,傳遞企業人員能進能出、管理人員能上能下的價值導向的同時,也為方案的平穩落地提供了保障。
2、優化企業組織架構是根本。目前水務企業的組織架構仍較為普遍的存在管理幅度窄、管理層級多,專業化程度低、規模效益差等問題。只有按照“機構扁平化、資源集約化”的設計思路,重組企業組織架構,才能實現人力、物力、資金的有效整合。例如部分標桿企業按照營業廳的服務用戶數,結合線上業務受理渠道,在區域范圍內撤銷、合并營業廳或以營業網點代替營業廳服務功能,集約營銷服務資源的同時,也節省了由于營業廳重復設置導致的人員、設備、資金的大量浪費。
3、崗位動態管理是關鍵。盡管這些年水務企業一直致力于改革企業內部勞動用工制度,加強企業內部管理,但仍會出現正式職工沒事干,臟活累活請人干等“崗位短缺”與“在職失業”并存的現象。鑒于此,可以根據經營管理機制及其具體生產工藝流程的特點進行科學定崗,根據可量化衡量的要素進行合理定編,例如抄表員崗位即可根據服務用戶數、服務區域面積、表計類型、抄表周期等要素,對原有勞動力在數量和結構上重新配置。
4、建立內部勞務市場,盤活存量是手段。對因達不到崗位要求,或由于企業戰略調整、流程再造產生的企業冗員,要依據人員情況不同采取不同的針對性措施,從而實現企業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:
a)完善績效管理:建立完善的全員績效考核管理模式,明確約定不合格人員的降職、調薪、末位淘汰規則。對生產一線崗位,推廣以各專業工作性質、風險程度、技術含量等客觀工作量為業績衡量標準的個人績效量化考核模式。對一般管理崗位,特別是對難以量化的綜合管理類崗位,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考核方式,難以量化的工作采用“德能勤績廉”多維度測評及 360 度全方位評價,從工作的 “量”和 “質”兩方面進行考評。
b)加強技能培訓:進行勝任力素質評價,針對不勝任的在崗人員,采取調崗、待崗、離職培訓的方式,分析員工素質與崗位要求之間的差距,制定科學的培訓計劃,提升人員能力素質。培訓后采取集中考評的方式,擇優上崗。
c)引導人員分流:一方面引導員工向一線和缺員崗位流動。在每年的新員工分配時,適當向缺員單位、崗位傾斜,將新入職人員分配到生產一線進行鍛煉,提高管理和專業技術崗位的上崗條件,促進跨單位、跨專業的人才流動;另一方面建立上崗競聘制度,人才流動主要采取競爭上崗方式,調節各單位、各專業的人員余缺情況,鼓勵員工由超員單位向缺員單位流動,實現跨地區、跨專業人員平衡調劑。
5、疏通退出渠道是底線。建立企業紅黃色警戒線,傳導企業底線思維,制定覆蓋全面、內容詳盡、尺度統一的員工懲處制度作為員工懲處和退出的依據。例如利用積分制度,限定滾動期限,有理有據的啟動員工解聘退出流程。通過疏通員工退出機制,增強員工危機意識,將“鐵飯碗”變成“瓷飯碗”。
解決冗員與結構性缺員問題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,不能孤立地、片面地對待這項工作,它涉及人力資源管理的方方面面,必須用全面的、辯證的眼光,從用工數量、人員素質、工作效率上進行全面分析,提出舉措,逐步解決,從而提高人力資源管理水平,為企業發展提供堅實的人力資源保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