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工作和生活中經常會提到“流程”這兩個字。比如入職,會有入職流程;日常生活繳費,則有各類手續流程;在工作中就更不用說,研發、生產、銷售、客服、人事、財務、采購等等,方方面面都會涉及到流程。下面這些關于流程常見觀點,你是否似曾相識?
有文件的才算流程?
OA上的才是流程?
業務流程=工作流/審批流?
那么,究竟什么是流程呢?
01流程的定義
國際標準化組織ISO9000認證對流程的定義:流程是一組將輸入轉化為輸出的相互關聯和相互作用的活動。
構成流程的六要素:
① 輸入資源 ②活動 ③活動的相互作用(結構) ④輸出結果⑤顧客 ⑥價值
Eg:某水司接待兄弟水司來訪,接待的過程也是一個流程。
流程既說明了某項工作先做什么、后做什么的問題,又解決了每個具體工作由誰來做等諸多問題。
02流程的價值與意義
流程是組織能力的保障,可快速復制組織能力,可積累和傳承經驗;流程也可控制風險,可實現從“人治”到“法治”,提升客戶體驗和滿意度。
小R認為,作為一個企業應盡可能將業務運營管理流程化,通過流程化建設來提高業務運營的標準化、規范化、高質量以及風險控制,最終實現客戶滿意,特別是企業發展初期、管理水平欠佳、管理方式粗放、人治嚴重的情況下。
03流程的誤區及頑疾
誤區:文件只是流程標準化的呈現;業務流程=工作流/審批流……
讓我們拋開誤區,正確理解流程:
-
流程與每個人都相關
for員工:流程是用來指導和規范工作的;
for管理者:流程是幫助我們理清思路、提升管理效率的手段。
-
流程不是扯皮的工具
流程為管理的目的服務,并不是掛在墻上或者寫在紙上,也不是用來應付審核或者作為扯皮的依據。
-
流程要“寫實”
流程是需要投入資源的,不考慮現狀建立的完美流程,往往是空中樓閣不堪一擊。
-
文件只是流程標準化的呈現
流程是客觀存在的,無論其是否顯性化(寫成文件,或者上傳OA)。
-
業務流程≠工作流/審批流
“業務流程”包含“工作流/審批流”,業務流程的目標是指向客戶價值和企業價值的,工作流往往是定義對完成某項具體工作的先后順序進行的安排。
小R通過為國企提供大量的管理咨詢服務,發現在流程建設方面,國企流程中也有常見的六大頑疾:
由上圖可以看出,實現流程管理,是擺在大多數國企面前的一個刻不容緩亟需解決的問題,也是企業徹底改善以往傳統管理模式,使企業內部管控躍上新臺階的必經之路。但是,不要把任何問題都看成是流程問題,而是要根據管理的邏輯,找出自己真正的問題。
04流程管理的三個建議
1、理順管理邏輯
戰略(做什么,不做什么)>模式(如何做),模式>組織(如何分工做),組織>人事(如何找到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情),人事>流程(對過程的管理),流程>日常管理。找準問題模塊,才能有針對性的進行解決。
2、梳理業務流程
-
收集大量的關于原有流程的信息。只有收集到準確和詳細的信息,流程優化和設計的實施者才能夠充分認識企業原有流程。
-
識別原有流程存在的問題,進而設計新的流程或改進原有流程。
-
選擇需要改進的關鍵流程及關鍵點,找出存在重大問題的關鍵流程,以及這些流程中導致效率低下的關鍵點,分析造成問題的原因,從而開始流程的再設計。
3、內部提煉總結
流程管理不是一個簡單的流程圖,或者是一個標準操作程序,就可以解決或處理的問題,而是必須通過公司決策機構、職能管理層及執行層不斷摸索、不斷提煉來得出的,是帶有公司個性化的管理思路。
任正非曾說“流程化是企業發展的保障”。小R也想說,清晰明確的流程可以讓企業所有員工明白,各項事務分別由誰負責、具體的工作標準是什么、各個崗位的工作范圍與權限如何等。這就有利于消除企業內的部門壁壘,消除職務空白地帶,從而大大提高了企業的整體運行效率和效益,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。